這也是長期關注大城市停車難題的市政協(xié)委員劉建民最近很感興趣的一項新技術
智能停車技術“新”在哪
現(xiàn)實生活中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
?劉建民調研后發(fā)現(xiàn),利用互聯(lián)網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手段,使用停車機器人設備,可以大幅減少停車場的公攤面積,從而實現(xiàn)同等面積條件下可規(guī)劃車位數最大化的目標。從外觀上看
,停車機器人類似一塊面板,它可以自動行駛到車底,將車輛平穩(wěn)托起,并根據系統(tǒng)智能運算,結合車輛體積等數據記者注意到,相關技術已在上海部分新建車庫中得到應用
車主不必擔心機器人誤操作或刮擦,據介紹
,由于使用了激光導航等技術,其定位精度低于5毫米,最高行駛速度達1.5米/秒,載重量達2.5噸,可以確保車輛安全有序停放。取車時,車主還可以選擇手機支付或刷卡支付,通過預約功能,提前告知系統(tǒng)將車輛搬運至停車平臺,然后在預約時間內抵達停車平臺,快捷取車,不必等待。智能停車技術適用于哪些場景?市交通委梳理后發(fā)現(xiàn)
,目前在推廣建設的主要有三類,包括可應用于中心城區(qū)邊角料地塊建設停車設施的垂直盾構技術沉井式車庫、適用于新建集約型地下車庫和已有地下車庫改造的停車機器人車庫,以及能夠同步并行處理多輛車的存取需求的SSP智能停車設備。市交通委答復提案表示,近期
技術改造,充分利用閑置資源
盡管新技術可以大大提升停車效率
,但在現(xiàn)實層面,推廣仍有不小難度,有限的空間資源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醫(yī)院、學校、老小區(qū)等場地資源本就緊張的區(qū)域內,要辟出空間新建一個智能停車庫并不現(xiàn)實。與此同時
,車位的供需矛盾正在進一步加劇。《2020年上海市綜合交通運行年報》顯示,全市擁車家庭占比已達三成以上,每千人擁有222輛小客車,較2014年提升68%,保有量顯著增加。市交通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本市注冊小客車共有397萬輛,另有長期在滬外牌小客車158萬輛,兩者相加達到555萬輛,而本市小客車泊位共有534萬個。從數字上看
考慮到這一點
在現(xiàn)有裝置里“改”技術也是一種方法
。在不少小區(qū),由于設備故障率高,運營成本高,停車庫的管理方沒有足夠的精力或財力對車位進行維護升級,導致很多停車場原有大量已建好的地下兩層簡易升降停車裝置處于未使用或廢棄狀態(tài),造成停車資源未被充分利用。“我們在實地調研時發(fā)現(xiàn)
,很多小區(qū)內劃線小客車泊位空著通過已有的新一代智能雙層停車增位技術,或可解決這一問題
政策層面
多措并舉
在智能技術無法覆蓋的地方,如何進一步挖掘存量空間
記者了解到
市交通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
從場景來看
市交通委提供的數據顯示